• 中医经方治疗眩晕的临床运用 ——苓桂术甘汤、泽泻汤、真武汤、小柴胡汤、桂枝加龙骨牡蛎汤

  • 发布日期:2025-06-24 01:51    点击次数:162
      李文汇洛阳中医一、引言 眩晕一症,属中医“眩冒”“头眩”范畴,病机总属清阳不升,浊阴上扰。经方治疗以“病机为核心,方证相应”为原则。现就临床常用五首经方分述如下:二、分述经方运用 (一)苓桂术甘汤 病机:脾虚水停,水气上冲 辨证要点: 眩晕与体位相关(起坐、转头时加重) 心悸、胸闷、呕恶清水 舌淡胖苔白滑,脉沉弦 药物组成: 茯苓20g,桂枝12g,白术10g,炙甘草6g 加减法: 呕吐甚:+ 生姜15g、半夏10g(合小半夏汤) 头重如裹:+ 泽泻15g(增强利水) 气虚明显:+ 黄芪15g、党参12g (二)泽泻汤(《金匮要略》) 病机:痰饮壅遏,清阳不升 辨证要点: 眩晕剧烈,如坐舟车,闭目仍觉旋转 头重昏蒙,耳鸣耳胀 舌苔白厚腻,脉滑或弦滑 药物组成: 泽泻30g,白术15g 加减法: 痰热上扰:+ 竹茹10g、黄连6g 兼肝阳上亢:+ 天麻10g、钩藤15g 纳呆腹胀:+ 陈皮10g、厚朴10g 注:泽泻需重用(30g以上),白术健脾制水,体现“病痰饮者,当以温药和之”。(三)真武汤病机:肾阳虚衰,水泛清窍 辨证要点: 眩晕伴畏寒肢冷,下肢浮肿 精神萎靡,小便不利 舌淡苔白滑,脉沉细迟 药物组成: 炮附子10g(先煎),白术10g,茯苓15g,白芍10g,生姜15g 加减法: 眩晕剧烈:+ 龙骨30g、牡蛎30g(潜镇降逆) 气虚甚:+ 红参10g(益气温阳) 瘀血阻络:+ 川芎10g、丹参15g (四)小柴胡汤 病机:少阳枢机不利,风火上扰 辨证要点: 眩晕伴口苦咽干,心烦喜呕 发作与情绪相关(焦虑、压力后加重) 胸胁胀满,脉弦 药物组成: 柴胡15g,黄芩10g,半夏10g,党参10g,炙甘草6g,生姜10g,大枣4枚 加减法: 肝阳化风:+ 天麻10g、石决明20g 痰热内扰:+ 竹茹15g、枳实10g(合温胆汤意) 失眠多梦:+ 酸枣仁15g、夜交藤20g (五)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病机:阴阳两虚,虚阳浮越 辨证要点: 眩晕时作时止,遇劳加重 心悸失眠,自汗盗汗 舌淡红少苔,脉细弱或芤 药物组成: 桂枝10g,白芍15g,炙甘草6g,生姜10g,大枣6枚,龙骨30g(先煎),牡蛎30g(先煎) 加减法: 阴虚明显:+ 山茱萸15g、熟地20g 气虚甚:+ 黄芪30g、党参15g 精髓不足:+ 龟板15g、鹿角胶10g(烊化) 三、合方运用思路 1. 水饮兼肝阳:苓桂术甘汤 + 天麻钩藤饮 2. 痰热扰少阳:小柴胡汤 + 温胆汤 3. 阳虚兼瘀血:真武汤 + 泽兰、益母草 四、小结 1. 抓病机核心: 水饮(苓桂术甘、泽泻、真武)→ '温化利水' 少阳郁火(小柴胡)→ '和解枢机' 阴阳失调(桂枝加龙牡)→ '调和固摄' 2. 重动态辨证: 急性发作期以泽泻汤急祛痰饮,缓解期以真武汤温阳固本 情志诱发者从少阳论治,劳倦加重者从少阴调补 3. 活用加减法: 风盛加天麻、钩藤; 痰盛合半夏白术天麻汤; 虚甚入参芪归地; 瘀阻配川芎、丹参。 《内经》云:“诸风掉眩,皆属于肝”,然临证须知“无痰不作眩”“无虚不作眩”。五方分治水、痰、火、虚,执简驭繁,方证相应,效如桴鼓!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